示范引领实力助推吉水奏响新农村建设“三部曲”
吉水奏响新农村建设“三部曲”
盛夏时节,漫步吉水县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文峰镇低坪村,只见宽阔平坦的村道,风格别致的新房,生机盎然的园林,青翠欲滴的葡萄园,满池塘的樱桃鸭,一幅富有水乡园林特色的新村图映入眼帘,令人流连忘返。该县按照“一年打实基础,三年面貌变样,五年实现跨越”发展蓝图,大胆探索,重点突破,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农村处处呈现一幅生产发展、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新图画。
按照“示范引领、分类推进”建设思路,该县大胆创新,综合各试点村优势资源、经济条件和群众意愿,每年对所有试点村进行分类分级定位,设立样板村、示范村、试点村三个创建梯次。对样板村县财政加大奖补力度,集各方人力、财力和物力重点建设,探索不同的创建模式,着力打造一批绿色生态型、旅游休闲型、特色产业型、设施农业型、社区服务型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以样板村为示范,点面辐射,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倾斜、政策支持、行政推动,直接带动全县400多个自然村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土坯房、烂泥路、桶挑水”,这是丁江镇沙下村五年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实施新农村建设后,沙下村通过产业定位,种植甘蔗、辣椒、芝麻等经济作物实现增收,村民逐步住上了小洋楼、骑上了电动车、用上了太阳能、聘请了保洁员,该村也成为全县的绿色生态样板村。
该县紧紧围绕优质稻、鸭鹅、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用实力助推壮大支柱产业,详细制定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作用,兑现“一村一品”产业化奖补政策,有效带动试点村农业产业发展。各试点村结合自身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主攻特色产业。如今,全县70%以上的新农村都有各自的主导产业,文峰低坪村的葡萄、水南水北村的肉牛、乌江果树园村的蔬菜、水南华山村的腐竹、螺田鄢家村的生姜大蒜、八都大井村的优质稻、双村曲岭村的红毛鸭等一大批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新农村建设点农民年人均收入7600多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230元;全县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全县新农村建设点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22家,入社农民达5500余人。
新农村建设着眼于改善民生,这是吉水县一大特点。该县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综合实施“三清四改五化”、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沼气建设、村村通水泥路等一系列民心工程。截至目前,全县投入1.5亿元,进行了43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涉及农户19002户,受益人口74260人,拆迁旧房60多万平方米,硬化道路555.89公里,改水18801户、改厕18565户。新建垃圾焚烧炉149座,垃圾池434个,沤肥窖4188座,沼气池862座,聘请保洁员294名,“农户——村——乡——县”垃圾回收处理四级网络基本形成,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初见成效,有效改善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人居环境。各试点村还开展了创建“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农家书屋、一处休闲场所、一个宣传长廊、一支保洁队伍”的竞赛活动,文峰镇坪上王口村、丁江镇庄屋村、白沙镇河口村休闲广场靓特色,有品位;文峰镇、螺田镇、水南镇、冠山乡的农民业余剧团精心编排了《因大失小》、《假报喜》、《廉政村长》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以宣传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表演节目,展示新农村建设喜人景象及新时期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各试点村创先争优,以“三培两带两服务”为依托,积极引导农民自发开展“五好家庭”、“卫生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创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