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路上扬鞭疾——吉安加快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吉安加快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前不久,由中央驻赣媒体、省级新闻单位派出的记者在我市深入采访,这是继2009年“静悄悄的急行军”集中报道之后,中央、省级媒体再度集中聚焦吉安。众媒体围绕吉安的路(无形的思路和有形的道路),吉安的绿(不断提升的生态环境),吉安的风(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三个主题,全面宣传报道吉安。为方便读者,本报将转载主要媒体的重点稿件,今日转载江西日报7月19日《赶超路上扬鞭疾》一稿,敬请关注。
□江西日报首席记者鄢玫
路,见证了革命老区吉安的历史变迁。
当年朱德在井冈山的挑粮小道已嵌入现代立体路网格局:到井冈山追寻红色足迹,可以选择走一路畅通的高速公路,可以选择坐闻名全国的“井冈山”号列车,远方的朋友还可以乘航班轻松“飞”来。
路,寄托了490万吉安人奋力赶超的梦想。
全市每万人拥有铁路长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路有“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或国道连通全国,井冈山机场开通了至京沪深杭等6个城市的航班。铁海联运、赣粤港直通车,让“无水港”初见雏形。一条条便捷的通道,展示吉安人张开臂膀、拥抱世界的开明开放新形象。
路,承载了吉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心城区的路网拉开了城市框架,而城区道路路面由水泥改为沥青,提高了行驶的平顺度和舒适性,管网下地与街景改造让吉安一路一景。“山水庐陵,生态吉安”因路而聚集人气。
走进吉安,当人们惊喜于眼前有形的路之巨变时,支撑并主导这一巨变的无形之路——发展思路也让人肃然起敬。
井冈山之所以闻名中外,就因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而今天吉安人发扬井冈山精神,正在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路!
钱少先修路,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亟待改善的硬件设施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省际、城际大通道的改善到城内小街小巷的改造,顺畅的交通是吉安人告别封闭落后、融入全球化的宣言书
财力并不宽裕的吉安市,中心城区的路网格局、道路等级等即便与沿海发达城市比,也毫不逊色。下高速公路进入吉安市,城北、城南两个出口的连接线都是双向四车道的景观大道,人们领略到的是这个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别样风采。
“一环四桥、五纵八横”,路网延伸到哪里,新城区就扩展到哪里。近5年吉安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近20平方公里,吸纳近16万新增人口。
行车于市区,鲜有拥堵,一则因为道路宽敞;二则因为所有的断头路基本打通,路已成网;三则因为管理到位,吉安是全省较早取缔非法营运“拐的、摩的、蹬士”的城市之一,占道经营、乱搭乱建、违章停车等通过常年整治,避免了死灰复燃。
不仅是城区,在105国道、319国道以及县乡公路上,路况的改观也可以感受到吉安城市管理的井然有序:让行人难以躲闪的加水洗车的水枪不见了;正值早稻收割季节,占据公路晒谷子的现象没有了;沿路堆放木头柴禾、建筑材料、随意挖路过水等现象也看不到了。
路的改观可以感悟吉安人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修路不仅着力建好新城区,如城南新区、滨江新区高标准的路网建设,更顾及生活在老城区70%人口的出行,道路“白改黑”即水泥路改沥青路,提高道路的平整性和舒适度;地面的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等蜘蛛网式的线路全部下地,仅此一项市级财政就增加2亿多元开支;小街小巷和老住宅区改造做到“铺平群众出行路,点亮百姓门前灯,净化居民小环境,清理社区下水道,贯通城区排污管,连上沿街绿化带”,群众幸福指数一路攀升。
不唯政绩、不唯面子,不搞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市委书记周萌经常在各种场合宣传“烧开水理论”。他说:“我们现在成绩的取得,是几届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就像是开水烧开,是因为前面的人已经将水烧到了一定的温度,我们只是再添了把柴。”周萌说:“我们抓发展,就应注意打基础谋长远,搞好接力赛。前人为我们的事业打下基础,我们也要为后来人打下好的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吉安人不等不靠,舞动起资本运营的魔方,四处筹钱修路,改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其间,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家贫志不短的眼光与胆识。
105国道吉水至泰和段70公里二级公路改造为一级公路,按国家有关规定一级公路可以设收费站,回收投资,但考虑到吉泰走廊是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增长极,为了货畅其流,市里决定由财政托底。
2008年前,除高速公路外,全市的国省道设有12个收费站,而2008年以后,仅剩一个,这在全省其他财力较为雄厚的地方也不多见。“不能因小失大,为了得到小钱,到处设卡收费,白白消耗了宝贵的时间和效率。”吉安人优化发展环境的眼界之高远怎不叫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