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民族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拯救生命扶危济困,自强不息携手奋进……”5月10日上午,省会长安公园湖心亭又传来阵阵歌声。石家庄市东方之声合唱团的60多位老人,聚在这里高唱抗震救灾及爱国歌曲,并进行防灾减灾宣传,以纪念汶川地震两周年。 从5月7日起,每天上午这60多位老人都聚集在一...
近日,唐山迁安市出资50万元,资助全市五保对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中的老年人,以及其他特困高龄老年人参加“助老健康御险”。全市约有1.7万贫困老年人从中受益。 “助老健康御险”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与民政部门、老龄部门专门为老年人设立的带有福利性质的养老保险,是为老年人抵御意外伤害事...
“这些藏品并不值钱,但收藏它们很有意义。不仅可以了解先祖的生活,接受民俗熏陶,而且可以对比、认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5月19日,石市新华区小安舍村退休老人李振江站在自家“家庭博物馆”门前向笔者讲述自己建馆的初衷。 李振江家是一栋四层小楼,其中三、四层被专门用来陈列一些“古董”...
28号楼前的小花园里,36种花色的300多棵玫瑰、12棵牡丹、6丛芍药,沐浴在阳光下,姹紫嫣红,争芳斗艳――― 这是石家庄市卓达玫瑰园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创造这份“美丽”的就是78岁的老人井德隆,他已义务养护它们11年。 1999年,井德隆携老伴入住该小区后,拥有闲暇时间的他一心想着为小区贡献...
昨日11时30分,中山路一家饭店内热火朝天,22位年龄都在66岁左右的老人齐聚一堂,共同为他们的慈母般的小学老师庆祝90岁生日。 谷先生今年64岁,他说,这位90岁的恩师名叫翟郁英,先后在新华路小学、丁字斜街小学、段家湾小学等校任教,68岁退休。 赵荣福介绍,那时学生们还都小,调皮捣蛋的多,但翟...
桥西区卓达玫瑰园小区28号楼前有一道亮丽的风景,36种玫瑰姹紫嫣红,争芳斗艳,沁人心脾的花香四溢,让人陶醉,吸引着小区居民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居民们在赏花之时也不忘夸奖育花人井德隆老人,在他11年的义务养护下,“玫瑰园”才如此多娇。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玫瑰园”,36个品种、36种颜色的...
两老人景区游览找不着旅馆 民警带其一路寻找送“回家” 6月3日,井冈山市公安局城区派出所民警将两名迷路的年逾古稀的老人成功送回住处,在辖区群众中传为美谈。 6月3日16时,该派出所民警,在回所里的路上发现两位老人在汽车站旁的人行道上徘徊,出于职业的敏感民警立即上前询问。...
为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新乐军民锄奸斗争的真实故事,新乐市党史研究室干部强宗勤退休后便着手写剧本。如今12年过去了,73岁的他终于完成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夜幕风云》。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昨日上午,在新乐市强宗勤老人的家里,记者见到了他以及半尺厚的书稿。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
近日,青县剪纸艺人李相奎,历时五年创作的《红楼梦》人物长卷正式“杀青”。这些剪纸共分上中下三部分,已经被装裱进精美的册页中,将剪纸作品全部拉开,共38.64米长,堪称不多见的剪纸长卷。 李相奎,现年62岁,曾是青县电影公司美工,自幼爱好书法、绘画、篆刻、剪纸。退休后,开始剪纸创作,他认...
5月27日,一男一女两名“医生”敲开了省直第一干休所王女士的家门,免费给她看病、按摩,让王女士很是感动。谁知这两人走后,王女士发现家中存放的3300元现金不翼而飞。 王女士今年80多岁,5月27日10时许她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发现是一对中年男女,操本地口音,穿着普通的衣服。女的自称姓赵,是王...
“你又老又穷,我怎么会和你领结婚证,我只是想弄你一点钱花花” 七旬“文艺”老人征婚老“打水漂” 本报讯记者任洪广报道:11日,吉州区一七旬徐姓老人向记者反映,称其在一婚介所征婚,一曾姓应征者名为征婚,实为骗他钱财。徐姓老人说,在和曾某交往中,对方收了他...
昨日,省城大郭村一位80岁的老汉去地里给收麦的孙女送绿豆汤,可乘公交车时睡着了,醒来时已经迷路。多亏了好心公交司机的热心相助,老人才得以与家人团聚。 15时左右,公交五公司16路车队的司机赵师傅开车到了终点站,但是有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拿着一个大布袋书包,坐在车上始终不下车,还着急地四...
在革命老区平山县,活跃着一支古稀老人通讯组。成员平均年龄70多岁,自1997年组建以来,人员有进有出,但老人们奋笔耕耘义务宣传老区的精神却薪火相传。13年间,他们发表文章4100多篇,出版书籍21本。 平山革命历史深远,英雄人物辈出。通讯组成员们抓住这一优势,积极挖掘宣传平山的光荣历史。通讯...
一位贫困女大学生,捡废品帮助一位素不相识的9旬“孤寡”老奶奶。父母担心她因此耽误学业,同学也质疑她怪异,这些都不能影响她持之以恒,甚至当她知道这位老奶奶竟然“说谎”,实际上有儿子时,依然无怨无悔,继续关爱老奶奶。昨日,记者在石家庄铁道大学采访了这位大学生。 女大学生 当起“破烂王...
6月9日下午3时,记者刚走到省会南王村米树春老人的家门口,她就热情地起身迎接。洪亮的声音、灵活的腿脚,丝毫看不出这是位刚刚过完百岁生日的老人。“我婆婆耳不聋、眼不花,我有时做针线活,还得让婆婆给穿针呢。”一直照顾老人的儿媳自豪地说。谈起养生之道,米奶奶的大儿子杜振邦表示,心态豁达...